计算机组成原理:5、主存储器

一、概述

1、基本构成

主存构成

  • 结合上图总结一下之前的数据读取的操作
    • CPU在第一个时钟周期时通过地址总线发出要取数据的地址,这个地址是指的存储单元的地址。
    • MAR收到后,经过译码器得到指定的存储单元。
    • CPU在第二个时钟周期时通过控制总线讲读指令发送到主存储器
    • 控制电路根据信令来操作读写电路
    • 将之前得到主存储器地址中的数据写入MDR
    • 通过数据总线讲MDR中的数据送入到IR或者ACC

2、主存与CPU之间的联系

CPU-主存

  • CPU和主存之间主要是三个总线:地址、数据、命令
  • 数据总线是双向的,而地址是单向

3、主存中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

存储单元地址分配

  • 数据在存储器中存储主要有两个方式,大端和小端。
  • 图中高位字节指的是0x12345678中的12,其中从左到右为从高高低
  • 但是在存储器中,地址小的为低位
  • 所以大端中就是高位的12存在了低位,小端就是低位的78存在了低位。
  • 关于按字节寻址和按字寻址详见延展阅读,

二、半导体存储芯片

1、基本结构

半导体存储芯片结构

  • 芯片容量计算:2^(地址线数量) * 数据线带宽,e.g 地址线10跟,数据线 4bit,那么容量就是 2^10 * 4 = 1k * 4bit
  • 片选线:
    • 片选线的作用是来标记一次数据存储过程中,数据是否存在于一个存储芯片中。
    • 两周标识方式:CS\CE,上面的线表示低电平。也就是说如果管脚是低电平就说明这次要访问的是这个芯片。
    • 比如内存条上有很多存储芯片,那么一次可能用到的数据在一个或者多个芯片上。
  • 读写控制线:可以使用一根或者两个线来表示

2、片选线的作用

半导体存储芯片片选线

  • 上图展示了一个使用片选线的demo
  • 每个芯片16K x 1bit,当计算机需要64K x 8bit时需要32个芯片来实现。
  • 8个芯片串行,用之前大楼的概念来看,就是整个楼有2^16个房间,每个房间8个床位,但是注意这8个床位其实是跨房间的(或者说是跨楼的)。如果要住8个人(8bit数据),那么并不是全住在第一个房间,而是住在8个楼(一组串行芯片)的编号相同房间中编号相同的床位上(图中每个房间其实只有一个床位)。

3、译码驱动

  • 地址总线传到存储器的地址需要进行译码,然后才能得到在存储器对应的地址。
线选法

线选法译码驱动

  • 线选法图中有4根地址线,因此存储单元有 2^4 = 16个,对应字线0-15。
  • 根据4根线上的数据得到具体的字线后,字线上的数据读写到MDR。
  • 弊端是如果想要一个1M*8大小的存储器,那么地址线需要20条,而字线需要1M条,对于芯片来说很难。
重合法

重合法译码驱动

  • 相当于笛卡尔坐标系
  • 10条地址线可以表达出 32 * 32个位置,每个位置是1bit
  • 与线选法比较,1M*8的空间 = 2^20 * 2^3 = 2^23bit , 用重合法可以做 2^12 * 2^11 这样一个矩阵,也就是 4k + 2k = 6k条字线。
  • 最初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个疑惑,就是根据重合法每次只能拿到一个bit,但是看到后面的Intel 2114 RAM矩阵后就知道了如何使用重合法一次获得多个bit。

三、随机存取机器(RAM)→ 内存

1、静态RAM(SRAM)

保存0和1的原理
  • 双稳态触发器
基本单元电路如何构成

静态RAM基本电路

静态RAM芯片如何读写

静态RAM基本电路读操作

静态RAM基本电路写操作

Intel 2114 RAM 矩阵

Inter2114 读

  • 上图很好的解释了在使用重合法时如何一次读取多个bit数据。
  • 行地址译码6位,所以范围是0-63,也就是说字线有64条。 列地址译码有4位,也就是说有16个。
  • 字长为64bit,将64分成4组,每组是16bit(对应列地址位数)。
  • 当行地址是0,列地址也是0时,其实取的是四组中第0位的数据,这样就实现了重合法一次取出多位。
  • 写操作基本相同。

2、动态RAM(DRAM)

保存0和1的原理
  • 电容,充电是1,没充电是0。
基本单元电路如何构成

动态RAM基本单元电路

  • 左边3管动态RAM,右边单管。
动态RAM芯片如何读写

Inter1103 读

  • 行地址译码器这里参加译码的不止是地址还有读写选择线。
  • 三角形是刷新放大器。作用:电容存储电荷的原理,电容会漏掉,经过一段时间电容上信号消失。刷新放大器对电容中保持的信息进行重现。
动态RAM刷新
  • 只和行地址有关,与列地址无关。一次刷新刷的就是一行所有的基本单元电路。
刷新方式
  • 集中式

动态RAM集中刷新

  • 可以看到2毫秒按照存取周期0.5微秒分成了4000份,其中128个周期是用来刷新的。

  • 在死区时间内CPU和IO设备如果想访问动态RAM只能等待。

  • 分散式

动态RAM分散刷新

  • 本来每个存取周期是0.5微秒,但是为了刷新又加了0.5,导致一个存取周期变为了1微秒。

  • 没有了死区

  • 和集中式比较,2毫秒内每行要刷新15.6次,存在过度刷新的问题。

  • 异步式

动态RAM异步刷新

  • 在15.6微秒中可以认为是集中式,在2毫秒的周期内看是分散式的。
  • 确实在安排好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死区。

3、SRAM和DRAM的比较

SRAM和DRAM的比较

  • 注意引脚数,DRAM行地址和列地址可以分开传输,所以少。但是这样在速度上慢。
  • 而且DRAM电容充放电比较慢,所以读取速度慢。

四、只读存储器 ROM

  • 基本都是电子元器件的内容

PROM

EPROM

五、存储器与CPU的连接

存储器扩展

  • 位扩展

存储器位扩展

  • 位扩展利用两个芯片的数据线放到数据总线上不同的线上

  • 字扩展

存储器位扩展

  • 利用多出来的一条地址线作为片选线,从而实现两个芯片逻辑上的串联。扩展地址线长度。

  • 位和字扩展

存储器字和位扩展

  • 多出两根地址线,形成一个范围从0-3的可变数字。
  • 将8个芯片分成4组,刚好对应上面的数字。通过地址线A11 A10加不同的电来实现片选译码。
  • 对于每组2个芯片正常的位扩展。
一个连接的练习

CPU与存储器的连接

  • 开始学位和字的扩展时觉得很奇怪,但是当会后讲到一个如何设计CPU与存储芯片连接的题时就明白了一个核心:因为CPU的地址线和数据线数量与芯片的不同,因此需要进行位的扩展来适应CPU的数据线,需要合理的设计地址线来做片选译码和地址译码。
  • 通常地址线的高位做片选译码,低位做地址译码。

六、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

  • 高位交叉,高位交叉中很大概率是M0被频繁访问,而后面的不会。因为数据或者指令总是按照内存地址的顺序被使用。

高位交叉

  • 低位交叉

低位交叉

  • 这样的地址布局可以使得M0-3这四个存储体可以依次的被CPU使用。如果报错的是代码指令,就是先调用M0的0000位置,然后是M1的0000位置,依次使用。

低位交叉使用的时间

  • 低位交叉被并发的访问,将一个存储周期分成4份。

延展阅读

1、关于按字寻址和按字节寻址的理解

设有一个1MB容量的存储器,字长32位,问:按字节编址,字编址的寻址范围以及各自的寻址范围大小?

如果按字节编址,则

1MB = 2^20B 

1字节=1B=8bit 

2^20B/1B = 2^20 

地址范围为0~(2^20)-1,也就是说需要二十根地址线才能完成对1MB空间的编码,所以地址寄存器为20位,寻址范围大小为 2^20 = 1M

如果按字编址,则

1MB=2^20B

1字=32bit=4B

2^20B/4B = 2^18   

地址范围为0~2^18-1,也就是说我们至少要用18根地址线才能完成对1MB空间的编码。因此按字编址的寻址范围是 2^18

以上题目注意几点:

1.区分寻址空间与寻址范围两个不同的概念,寻址范围仅仅是一个数字范围,不带有单位。而寻址范围的大小很明显是一个数,指寻址区间的大小。而寻址空间指能够寻址最大容量,单位一般用MB、B来表示;本题中寻址范围为0~(2^20)-1,寻址空间为1MB。

2.按字节寻址,指的是存储空间的最小编址单位是字节,按字编址,是指存储空间的最小编址单位是字,以上题为例,总的存储器容量是一定的,按字编址和按字节编址所需要的编码数量是不同的,按字编址由于编址单位比较大(1字=32bit=4B),从而编码较少,而按字节编址由于编码单位较小(1字节=1B=8bit),从而编码较多。

3.区别M和MB。

M为数量单位。1024=1K,1024K=1M

MB指容量大小。1024B=1KB,1024KB=1MB.

参考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